如果要用一個字來形容2014年的香港社會. 我會選”怒”.
香港人的憤怒,天天在地鐵,小巴(小型巴士)跟馬路上演. 他們憤怒內地同胞來這裡搶地,搶奶粉和搶工作. 這種憤怒是包含著對政府不信任,對未來沒有信心,再加上對於現況種種不滿. 在外在的表現,除了冷漠,不關心,更有一種”別妨礙我”的心態.
拿搭乘小巴為一個例子好了,如果你不會講廣東話,沒有八達通卡,也不確定是哪站下,那你必須要有心裡準備,會被司機用廣東話罵個臭頭. 香港的小巴有固定的停站,可是如果司機心情好的話,可以隨叫隨停. 司機開車是岀了名不要命的快和狠.被鬼佬叫成”flying coffin” (會飛的棺材),那可不是浪得虛名.
搭乘小巴成功的SOP如下: 看到一輛想搭的小巴,先把八達通卡握在手上,小巴停車,說聲”晤該”(基本禮貌還是要有),上車之後,在司機座位後方嘟卡,趕快找到位子坐下,享受八塊港幣的雲霄飛車旅程. 快要到站的時候,扯開喉嚨大聲用廣東話說 ”要落”,也可以用英文說 ”Stop Please!”. 停車之後,立刻快速站起,拍拍屁股走人. 這樣就算是一趟成功的小巴之旅. 可是若是你揮了揮手,上了車之後,才伸手在你的包包裡,胡亂翻滾一番找那著裝著八達通的皮夾,過了十秒會換來司機兇狠的凝視,二十秒還沒找到,後面的巴士開始亂按喇叭,三十秒還沒找到你會被車上的乘客賞不削的白眼,再加上司機大聲的用廣東話來斥責.叫妳趕快坐下. 如果你這個時候還不識相,那司機很有可能就腳按油門,加速往前衝,這個時候你就變成flying coffin裡的那具屍體.
另外,何時告訴司機哪站要下車也是一門學問. 再目標站已經到達視線範圍時,就可以大聲說要下車. 我看過有乘客車站還沒到時就嚷嚷說要下車,司機立刻靠邊停, 乘客低聲下氣說”不是這邊,可否再前面一點?” 當然是換來一陣嘮叨. 我也試過距離太近的時才說要下車,被司機罵. 他也不管我身上背了個十公斤重的嬰兒,硬是開到下一站才開車門讓我下. 下車前還用廣東話批哩啪啦碎碎念了好一久.
回到台灣,我搭上公車,拿出悠遊卡後,公車司機好心的提醒我是下車才投錢. 公車在專有車道行駛,我欣賞著車窗外的人.事.物. 搭上計程車也一樣. 運將親切的問我要去哪,有沒有想要走的行車路線?要下車的時候,司機揮揮手說,零錢不要算了. 這在香港要像中樂透的好運才會運上這樣的的士司機.
從小巴上看見香港社會的人生百態. 看著小巴司機的臉,我擔心起香港的未來